確定要重做鏡筒,接著就是無盡的計算地獄... -_-!
最主要的仍舊是斜鏡大小還有對焦座高度兩個參數,斜鏡越大價格越貴,而且事實上大於 100mm 的斜鏡根本無處取得,至少我找不到要去哪兒買,目前手上只有原廠配用的 88mm 斜鏡,這個尺寸算是很小,嚴重限制了對焦座的容許高度,例如原廠配用的三吋對焦座最低高度 90mm 就太高了! 只有當使用 100mm 斜鏡且只用到 APS 片幅的情形下才有可能使用這個對焦座,算了半天,最後發現無論如何都一定要找(或是自己做)高度很低的對焦座來用,市面上的 Low profile 牛頓對焦座選擇不多,其中 Badder 做的看來不錯但是價格昂貴,近 250 歐元的價格加上運費肯定要上萬新台幣,而且它仍然是摩擦式對焦座,實在不喜歡...
自己做就麻煩許多了,利用帶小孩出去玩的空檔上網用功了一陣子,蒐集了一些在電子/製造業普遍使用的滾珠螺桿/線性軸承相關的資訊之後,覺得雖然麻煩,不過利用這些新的工業化產品,應該可以做出品質很好的對焦座來,所以,就試著拼拼看吧! 反正,頭都已經洗下去了......
目前概念上想要用兩片金屬板,一片固定一片可動,可動的一片以滾珠螺桿和線性軸承來支撐,可動片上開孔作為對焦座內筒,整個對焦座的最小高度必須控制在五公分以內,可動範圍因此也被限制可能僅剩下三到四公分左右,這樣子的設計好處是可以暫時沿用原廠的 88mm 小斜鏡來提供 APS 相機足夠的照明圈,不更換 100mm 的大斜鏡下配合全片福相機最週邊也仍可以保持約莫七成五以上的照明,缺點當然就是鏡筒外的Back Focus 非常小,所以嚴重限制可用的修正鏡種類,例如 ASA 的其中一款我很想用的三吋修正鏡就無法使用,會遭遇背焦距離不足的窘境,有時間還是得再好好的考慮該怎麼設計,加油吧!!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牛頓鏡開箱
週四迫不及待的趕回家迎接回大傢伙,趁著要出門之前幾分鐘的時間開箱望了幾眼,然後接著就出門帶活動去了,週末回家,小孩都在家裡所以也不方便繼續開箱驗貨,到了週一,終於是有時間可以好好的看看這支令我無比期待的望遠鏡了...
俗話說的好,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從今以後,沒有十足把握望遠鏡的規格是怎麼回事,我絕不再衝動下訂買望遠鏡!!
開箱看望遠鏡大致都很正常,但是從拆開防塵塑膠袋開始就發現不對勁了,首先是發現望遠鏡筒上有個不小的凹痕...
看來不是在運送途中就是在 OPT 甚至也許是在台灣送往美國之前就已經發生了碰撞而導致鏡筒凹陷了,我心底下一陣不快,心想也許可以自己"鈑金"救回來,所以也就不放在心上,望遠鏡拆封之後打開鏡筒蓋朝內望去...
說好了的光圈加強環呢!? 不見了!! 難道這支望遠鏡其實和歐洲 TS 網站上的望遠鏡根本就不是同一支!? 這讓我感到相當驚訝!
接著拆開其他的配件,首先打開了鏡筒箍,心想那凹陷也許可以靠鏡筒箍箍緊而壓回去,卻發現鏡筒箍根本就套不上鏡筒,原來這支望遠鏡隨鏡附上的鏡筒箍規格根本就錯了,它沒辦法箍在這支鏡筒外面,倒是可以相當順利的放進鏡筒裡面...
這一定是在跟我開玩笑!!!
於是我開始拆解望遠鏡,仔細測量每個規格來確認狀況,我繼續發現了幾個令我相當昏倒的情形...
鏡筒之所以如此容易凹陷,原因在於其材質,這鏡筒是用小於 1mm 厚度的鋼板滾壓而成的,非常薄的鏡筒意味著很輕的重量,但是因為它省略了歐洲版本的光圈加強環,因此強度不足,容易發生凹陷也會很容易變形,我認為這支鏡筒的強度並不足以進行星野攝影,利用這支望遠鏡進行星野攝影的攝影者必然會遭遇嚴重的鏡筒剛性問題!
緊接著,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來了,我發現斜鏡的規格和歐洲版本有非常大的出入...
它使用的是僅有 88mm 短徑的斜鏡! 這可嚴重了! 歐洲版本用的斜鏡可是 100mm 的!!
我立刻做了計算,假設歐洲版本的鏡筒長度和對焦座規格和這支望遠鏡相同(主鏡和對焦座中心距離 840mm ), 100mm 斜鏡是 APS 片幅相機可以不發生週邊減光的最小短徑 (事實上,約需要 107mm 以上),全片幅在這樣的設計底下已經開始有周邊減光,但猜測應該還可以接受. 88mm 短徑的斜鏡在這麼短的鏡筒設計上甚至無法涵蓋整個主鏡大小而會發生光圈效應,主鏡有效口徑將會遭到縮減到約 29 公分出頭,同時整個影像圈都會有嚴重的週邊減光現象,以一支號稱攝影用的鏡筒而言,這是完全不及格的設計! 就是純粹眼視觀測用的度布森望遠鏡都不應該設計成這樣!
接著是令廠商頗為引以為傲的三吋對焦座,拆下的時候讓人覺得輕的吃驚! 整個對焦座的重量甚至比 AT65EDQ 的兩吋對焦座還要輕一些...
對焦座下方的護蓋採用塑膠製,這省下了不少重量,不過耐久度恐怕就會比金屬製的要來的差,一比十減速驅動與絕大多數的其他減速機構一樣是以摩擦輪的行星齒輪系統構成的,有打滑的可能! 因此這個對焦座除了摩擦軌道處有可能發生打滑之外,減速微調輪也可能發生打滑,好笑的是為了不發生摩擦軌道打滑,我們得將摩擦軌道的壓力調整螺絲旋緊,但是這就會增加減速微調輪打滑的機會,看來精確與負重只能二選一,經過很長時間的摸索和調整,好不容易的才終於調整出了可以讓減速輪不打滑而摩擦軌道壓力也在可以接受的強度範圍上,我個人認為如果能夠將摩擦軌道改成寬度更寬的軟質金屬(例如像是不鏽鋼),不要直接利用線性滑軌,或者甚至再加上個兩道其他的軸承系統來支持整個對焦內筒的話,這個對焦座應該就會表現得相當完美了...
從對焦座下方看進去就可以發現對焦座內筒完全懸空,只靠同時也作為摩擦軌道用的線性滑軌固定在對焦座外筒上,線性滑軌的負重能力很好,發生變形的時候會先滑不動,所以這麼做其實在理論上應該不會有問題.
但是理論與實際往往都會有距離,拆解開來看就會發現為了作為摩擦軌道用,線性滑軌的滑塊中間開了一道溝而減少了和對焦座外筒接觸的面積,同時對焦座外筒也沒有為了和滑塊結合而铣出平面來,這使得滑塊是以兩側稜角"線"來和對焦座外筒接觸,更糟糕的是滑塊內為了固定滾珠,最前後兩端根本就是以塑膠製成,對焦座外筒也為了減輕重量而做得很薄,因此雖然線性軌道本身不會變形,滑塊和對焦座外筒的接觸部分,對焦座外筒本身卻有可能發生變形,這雖然應該不至於發生焦點跑掉的情形,卻有可能發生影像平移,如果不是使用離軸導星,拍照的成功率將會因此降低!
對焦座的固定螺絲製作的品質不錯,使用了膠頭螺絲所以不至於刮傷對焦座內筒,不過還是為了減輕重量,對焦座內筒做的很薄,所以對焦固定螺絲一旦擰太緊就會壓迫對焦座內筒導致變形,但是如果相機重量不輕,擰不緊又有可能發生內筒滑動,加上上面提到的變形問題,這個對焦座恐怕也一樣會遭遇不少剛性問題,使用離軸導星可能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分格線------------------------------
所以,為了符合自己的期望,整個看下來,斜鏡大概得換掉,對焦座大概也得換掉或是大幅改裝,鏡筒毫無疑問得重做,一整個大工程擺在眼前等著! 還好主鏡相關的部件都沒有問題,看來設計也很不錯! 直接沿用可以省下一大堆的時間和金錢,這整支望遠鏡總算還是有值得讓我感到欣慰和開心的地方.
主鏡拆下來裝箱了,所有的零件也都拆解開來等著,我的手邊已經沒有閒錢了,所以接下來的每一個改裝製作步驟都要好好評估之後才能動手,甚至有些特別花錢的,像是更大的斜鏡是毫無疑問的得等有閒錢的時候再買了,結果今年暑假還是沒能弄出可用的大牛頓鏡來... @@!
俗話說的好,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從今以後,沒有十足把握望遠鏡的規格是怎麼回事,我絕不再衝動下訂買望遠鏡!!
開箱看望遠鏡大致都很正常,但是從拆開防塵塑膠袋開始就發現不對勁了,首先是發現望遠鏡筒上有個不小的凹痕...
看來不是在運送途中就是在 OPT 甚至也許是在台灣送往美國之前就已經發生了碰撞而導致鏡筒凹陷了,我心底下一陣不快,心想也許可以自己"鈑金"救回來,所以也就不放在心上,望遠鏡拆封之後打開鏡筒蓋朝內望去...
說好了的光圈加強環呢!? 不見了!! 難道這支望遠鏡其實和歐洲 TS 網站上的望遠鏡根本就不是同一支!? 這讓我感到相當驚訝!
接著拆開其他的配件,首先打開了鏡筒箍,心想那凹陷也許可以靠鏡筒箍箍緊而壓回去,卻發現鏡筒箍根本就套不上鏡筒,原來這支望遠鏡隨鏡附上的鏡筒箍規格根本就錯了,它沒辦法箍在這支鏡筒外面,倒是可以相當順利的放進鏡筒裡面...
這一定是在跟我開玩笑!!!
於是我開始拆解望遠鏡,仔細測量每個規格來確認狀況,我繼續發現了幾個令我相當昏倒的情形...
鏡筒之所以如此容易凹陷,原因在於其材質,這鏡筒是用小於 1mm 厚度的鋼板滾壓而成的,非常薄的鏡筒意味著很輕的重量,但是因為它省略了歐洲版本的光圈加強環,因此強度不足,容易發生凹陷也會很容易變形,我認為這支鏡筒的強度並不足以進行星野攝影,利用這支望遠鏡進行星野攝影的攝影者必然會遭遇嚴重的鏡筒剛性問題!
緊接著,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來了,我發現斜鏡的規格和歐洲版本有非常大的出入...
它使用的是僅有 88mm 短徑的斜鏡! 這可嚴重了! 歐洲版本用的斜鏡可是 100mm 的!!
我立刻做了計算,假設歐洲版本的鏡筒長度和對焦座規格和這支望遠鏡相同(主鏡和對焦座中心距離 840mm ), 100mm 斜鏡是 APS 片幅相機可以不發生週邊減光的最小短徑 (事實上,約需要 107mm 以上),全片幅在這樣的設計底下已經開始有周邊減光,但猜測應該還可以接受. 88mm 短徑的斜鏡在這麼短的鏡筒設計上甚至無法涵蓋整個主鏡大小而會發生光圈效應,主鏡有效口徑將會遭到縮減到約 29 公分出頭,同時整個影像圈都會有嚴重的週邊減光現象,以一支號稱攝影用的鏡筒而言,這是完全不及格的設計! 就是純粹眼視觀測用的度布森望遠鏡都不應該設計成這樣!
接著是令廠商頗為引以為傲的三吋對焦座,拆下的時候讓人覺得輕的吃驚! 整個對焦座的重量甚至比 AT65EDQ 的兩吋對焦座還要輕一些...
對焦座下方的護蓋採用塑膠製,這省下了不少重量,不過耐久度恐怕就會比金屬製的要來的差,一比十減速驅動與絕大多數的其他減速機構一樣是以摩擦輪的行星齒輪系統構成的,有打滑的可能! 因此這個對焦座除了摩擦軌道處有可能發生打滑之外,減速微調輪也可能發生打滑,好笑的是為了不發生摩擦軌道打滑,我們得將摩擦軌道的壓力調整螺絲旋緊,但是這就會增加減速微調輪打滑的機會,看來精確與負重只能二選一,經過很長時間的摸索和調整,好不容易的才終於調整出了可以讓減速輪不打滑而摩擦軌道壓力也在可以接受的強度範圍上,我個人認為如果能夠將摩擦軌道改成寬度更寬的軟質金屬(例如像是不鏽鋼),不要直接利用線性滑軌,或者甚至再加上個兩道其他的軸承系統來支持整個對焦內筒的話,這個對焦座應該就會表現得相當完美了...
從對焦座下方看進去就可以發現對焦座內筒完全懸空,只靠同時也作為摩擦軌道用的線性滑軌固定在對焦座外筒上,線性滑軌的負重能力很好,發生變形的時候會先滑不動,所以這麼做其實在理論上應該不會有問題.
但是理論與實際往往都會有距離,拆解開來看就會發現為了作為摩擦軌道用,線性滑軌的滑塊中間開了一道溝而減少了和對焦座外筒接觸的面積,同時對焦座外筒也沒有為了和滑塊結合而铣出平面來,這使得滑塊是以兩側稜角"線"來和對焦座外筒接觸,更糟糕的是滑塊內為了固定滾珠,最前後兩端根本就是以塑膠製成,對焦座外筒也為了減輕重量而做得很薄,因此雖然線性軌道本身不會變形,滑塊和對焦座外筒的接觸部分,對焦座外筒本身卻有可能發生變形,這雖然應該不至於發生焦點跑掉的情形,卻有可能發生影像平移,如果不是使用離軸導星,拍照的成功率將會因此降低!
對焦座的固定螺絲製作的品質不錯,使用了膠頭螺絲所以不至於刮傷對焦座內筒,不過還是為了減輕重量,對焦座內筒做的很薄,所以對焦固定螺絲一旦擰太緊就會壓迫對焦座內筒導致變形,但是如果相機重量不輕,擰不緊又有可能發生內筒滑動,加上上面提到的變形問題,這個對焦座恐怕也一樣會遭遇不少剛性問題,使用離軸導星可能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分格線------------------------------
所以,為了符合自己的期望,整個看下來,斜鏡大概得換掉,對焦座大概也得換掉或是大幅改裝,鏡筒毫無疑問得重做,一整個大工程擺在眼前等著! 還好主鏡相關的部件都沒有問題,看來設計也很不錯! 直接沿用可以省下一大堆的時間和金錢,這整支望遠鏡總算還是有值得讓我感到欣慰和開心的地方.
主鏡拆下來裝箱了,所有的零件也都拆解開來等著,我的手邊已經沒有閒錢了,所以接下來的每一個改裝製作步驟都要好好評估之後才能動手,甚至有些特別花錢的,像是更大的斜鏡是毫無疑問的得等有閒錢的時候再買了,結果今年暑假還是沒能弄出可用的大牛頓鏡來... @@!